【亞洲籃球的那些事】當東亞球隊都在亞洲四強的那一年


收藏
留言
  隨著FIBA宣布2017年亞洲的國際賽事即將有重大改變後,亞洲未來的籃球局勢變得撲朔迷離。除了大洋洲的兩大強權澳洲與紐西蘭將會加入亞洲賽場外,其他如主客場制與名額增加的規則,都讓亞洲籃球的未來會有不一樣的風貌。


2017的亞洲籃球將有重大的變革
  事實上,觀察亞洲籃球20多年,很多局勢的變化真的很快。因此在2015年,改制前的最後一屆亞錦賽開打前,我希望能夠做一系列的亞洲籃壇的回顧,除了讓老球迷回味外,也讓近期才開始看亞洲國際賽的球迷,知道更多亞洲籃球的歷史變革。

  首先,我要帶大家先來看到的,就是一個西亞還沒有崛起的90年代。在現今西亞與菲律賓強勢崛起的年代,一些年輕球迷可能很難想像,事實上在90年代亞洲四強基本上是由中韓日臺四支東亞球隊所長期占據的。當時除了中亞的哈薩克與亞運偶爾會全力出擊的菲律賓外,其餘的西亞球隊都只是攪局的成分居多。甚至現今被認為不會打籃球的北韓,也曾經在1993年拿下亞錦賽的亞軍。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曾經流傳著這麼一段話:「東亞球隊與西亞球隊在籃球技術層面上的差距是很明顯的,那相差20年的技術差距,不是單靠身材或高度就可以彌補的。」這段話現在看起來或許很諷刺,但是也說明了當時東亞球隊完全不把西亞球隊放在眼裡的現象。而這裡,我就要來帶大家回顧上一次中國、韓國、日本、臺灣四支東亞球隊同時擠身亞洲前四強的那一年—1995年。


中國男籃在90年代幾乎是不動的霸主
  1995年的第十八屆亞錦賽在韓國漢城舉行,當年亞洲籃協並未使用資格賽的方式淘汰球隊,因此只要報名的通通可以參加,因此創下了史上最多的十九支的球隊報名參賽,分別是東亞的中國、韓國、日本、臺灣、香港;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印尼;中亞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南亞的印度、斯里蘭卡;波灣區的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西亞的伊朗、約旦。

  對於中華隊而言,這一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一次國際賽。因為這是中華職籃CBA自1994年成立以後的第一次國際賽出征,也因此有部分媒體打著「CBA夢幻隊」的名義出征,當然最終打出來的結果也算讓國人滿意,不僅破天荒的在主場以一分之差擊敗韓國,是三十多年來的第一次,也讓中華隊重返四強。因此,鄭志龍、周俊三、朱志清、李雲光、黃春雄、羅興樑等人也被臺灣媒體稱為「黃金一代」。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年中華隊擊敗韓國被視為是一項重要的歷史任務
  但是事實上,「黃金一代」這個稱呼,並不是只有中華隊這麼用。當年名次高於中華隊的中國、韓國與日本,也喜歡用「黃金一代」來稱呼他們的國家隊,特別是在2000年之後,東亞球隊受到西亞的強力挑戰,這些國家的球迷,也不時的回顧90年代他們最美好的時光與成員。下面,我們就來看看,1995年的東亞四強,究竟有哪些成員。

中國隊:長城尚未崛起,黃金鋒線當道
1995年亞錦賽中國隊成員與成績

姓名

身高

位置

該屆比賽成績(出賽9場)

阿的江

182公分

PG

6.4分、3.3籃板、2.7助攻、1.1抄截

鄭 武

182公分

SG

未出賽

孫 軍

198公分

SF

11分、7.7籃板、48%三P

胡衛東

198公分

SF

10.3分、4.2籃板、1.0助攻

吳乃群

203公分

PF

6.8分、3.7籃板

吳慶龍

190公分

PG

8.4分、2.6籃板、41%3P

劉玉棟

198公分

PF

9.8分、4.6籃板

張勁松

198公分

SG

4.6分、1.0籃板

丁 偉

196公分

SG

3.0分

單 濤

211公分

C

9.5分、3.3籃板

鞏曉彬

202公分

PF

11.4分、3籃板、1.0火鍋

王治郅

214公分

C

6.0分、7籃板(出賽1場)

首頁
註冊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