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球員價值被低估,馬刺成市場大贏家


收藏
留言
關於標題後面那句話,或許你早就已經知道了。你心裡會想:「come on,馬刺今年簽下了LaMarcus Aldridge和David West,又用低薪留下了Tim Duncan和Danny Green,誰看不出他們是大贏家啊?」話雖如此,如果用了具體的數字來檢視馬刺暑假的操作,你會發現馬刺遠比一般人想像的,更加令人髮指。



這篇來自於fivethirtyeight.com的專欄寫於七月中,原文標題為「No Matter How Much They Make, The Best Players In The NBA Are Vastly Underpaid」,作者Neil Paine用數字來衡量今年自由球員們的價值,我們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來看看,究竟自由球員們的真實身價應該為何,哪些球員簽下了超過自身身價的合約?又有哪些球隊以物超所值的薪水來補強。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籃球的統計數據發展遠遠不及棒球,實際上也還有很多困難需要更進步的技術與觀念來克服,因此這種方式固然比起感覺來得具體許多,但卻不是唯一判斷的方法。強烈建議點進原文,理由我會在最後說明,先來看看翻譯。

請繼續往下閱讀




(Aldridge和Gasol是今年市場中最大牌的兩名自由球員。)



去年十月,在NBA官方宣佈達成電視轉播新合約的協議之後,雷霆前鋒Kevin Durant在包圍著他的記者中表達了他對於像自己這種超級球星與頂薪合約的看法。他說:「看看這個,Kobe Bryant為洛杉磯帶來了一堆錢,他讓城市的球迷會想要看湖人比賽。快艇也是一樣的情況,Chris Paul、Blake Griffin和其他球員同樣為球隊賺了許多錢。看看克里夫蘭和LeBron在的邁阿密,這些球員都值得比他們現有薪水還要多的合約,因為他們為球隊賺的更多。」



NBA球員並沒有得到他們真正值得的價碼,是因為太年輕嗎?這是個好現象嗎?抱歉,事實上是因為這個市場並沒有完全開放。分析家和越來越多的球員──像是Durant和Bryant──會告訴你,頂薪合約的限制,讓超級球星能夠拿到的金額變少了,而新秀球員同樣也得不到符合自己身價的合約,在這樣的情況下,中間身價的球員則拿到太多了。然而近年來,各種傾向卻不是這麼回事。我建立了一個模型,從wins above replacement(WAR)的觀點來衡量NBA球隊是如何開合約的,而這也顯示了聯盟正在改變。2014-15球季,事實上中間身價的球員的CP值比頂薪球員們高上許多,而這樣的傾向在前兩個球季已經逐步加速,換句話說,角色球員們的效益更高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個今年的特性:3-D球員身價暴漲,圖為Green和Matthews。)



但如果今年夏天有什麼指標性的話,頂薪球員們的薪資再度「打折」了。請原諒我用一個很沒創意的網頁頭條的說法來形容──你沒辦法想像Kawhi Leonard有多麼物美價廉,即使他已經拿到了頂薪合約。現在的薪資上限讓整個自由球員的狀況朝向了「球員們再度沒辦法拿到和自己身價相符的薪水」。



在我們討論未來以前,先來看看過去的情況。



在過去大部分的時代中,我們有著這些球員拿著相對便宜的薪水的印象,而這是對的。從1999-2000球季到2010-11球季之中(作者附註:取這個時間是兩次封館之間。),新秀合約球員合計共佔了聯盟23%的WAR,卻只拿到12%的薪水(想像2010-11年Derrick Rose拿到MVP的樣子),而拿著頂薪的球員們有著24%的WAR,卻也只拿了22%的薪水。(作者附註:和WAR的概念類似,作者在此將底薪作為基礎調整了球員薪資,原理是底薪球員被期待的產能理應是0 WAR。)其他人呢──我稱呼這些球員們是「中產階級」,因為他們並不是拿新人合約,也不是拿頂薪──他們製造了52%的勝場,卻拿了65%的薪水。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市場是完全有效率的,那麼各種球員們應該拿著和WAR成比例的薪水,而上圖的曲線應該是單一、平順且重疊的直線。但事實上,三者間的級距極為明顯,特別是在2011-12球季的新CBA施行以前。



然而最近改變發生了。年輕球員依舊拿著和自己的產值不符比例的薪水,這個數字並沒有因為NBA的薪資上限而提高,使得新秀的那條線稍微平緩一些,而今年的薪資上限已經是1999-2000球季的接近兩倍。不過中產階級的那條線,倒是從2008-09或2009-10球季開始下跌,現在已經掉到頂薪球員線以下。從那時候開始,要用頂薪球員買到一勝的價格節節上升,2011-12到2014-15球季的三年間,薪資上限上漲了8.7%,但用頂薪球員取得一勝的價格成長了39%。同樣的成本在中產階級的球員身上則是掉了15%,他們才是被低估的資產。頂薪合約總是存在風險:在1999到2005所開出的頂薪中,有57%的合約不值得它們的價錢,球隊當了冤大頭。但在此時期,有夠多的頂薪球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平衡了讓頂薪的價值,頂薪球員的CP值勝過了中產階級球員。2005年之後,頂薪球員變成了更加危險的投資,只有14%的合約帶來了更多的報酬(作者附註:這指的是在2006或之後所簽下的合約們),在接近2010年之時,頂薪球員大體上比中產階級球員更不值得投資,這是1999年開始有頂薪合約之後的第一次。
首頁
註冊
登入